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专业为2025年新开设专业,分为高分子复合材料与设计和航空金属材料两个方向,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基础牢固、专业面向宽,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、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能力,具有设计并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,可以在材料、机械、航空航天、电子和信息等领域从事材料技术开发、产品研制、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高分子复合材料与设计方向:源自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,其应用遍布大众日常衣食住行,惠及国防航空生物医药,就业领域广阔,既能直升国内外著名高校、科研机构,闯出一片天地;也能进入石油化工、电子电器、航空航天、军工、轻纺及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高性能材料、生物医用材料、光电材料、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的研发、合成、加工、应用、生产技术管理或市场开发等工作。
课程设置方面:主要课程有高分子复合材料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及课程设计、先进高聚物复合材料、功能高分子材料、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及课程设计、高分子材料复合工艺学及课程设计、材料表面与界面等,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结合,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该方向教研室师资雄厚,现有教师11人,博士学位覆盖91%,高级职称人数4人,数名教师先后荣获省级优秀教师、省级模范教师、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和等荣誉。实行“3+X”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,注重教学和科研结合,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,在省级大学生挑战杯,创新创业,数学建模,数学竞赛等方面获得优秀的成绩。专业教师先后获批1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,30余项校级教改项目;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,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;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等。科研强劲,仪器设备先进齐全,师生承担科研项目众多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省部级10余项、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,横向项目7余项,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,发表SCI论文20余篇。
航空金属材料方向:该方向聚焦先进飞行器对关键金属材料的迫切需求,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、卓越工程能力和前沿创新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。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航空航天、半导体光刻、能源新材料、新型医药、电子电器、军工及信息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事航空航天新材料、先进复合材料、信息功能材料、生物医用材料、光子与电磁材料等的研发、合成、加工、应用、生产技术管理或市场开发等工作。
课程设置方面:主要有材料科学基础、材料力学、材料工程基础、金属材料物理性能、金属材料学、航空金属材料基础实验,航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,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,航空工程材料,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。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,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、自主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,使学生的知识、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,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,培养能够适应产业需求不断变化的应用型人才。
该方向现配备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。该方向现有教师10人,其中高级职称3人,博士10人,1人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;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,住处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多项,发表SCI、EI收录论文2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多项。教师的职称、学历、年龄结构及人员配置合理。
学生培养方面,采取“学业导师制”培养模式,并将导师分为“研究型”和“就业型”两类,导师定期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,加强师生沟通,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考取研究生和就业。
实验条件,本专业现有5个综合实验室和2个虚拟仿真模拟实验室等,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,实验教学仪器共1500多(台)套,其中有扫描电镜、X射线衍射仪、原子力显微镜、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、动态力学分析仪、热重红外光谱分析仪、双螺杆挤出机、凝胶色谱仪、近红外拉曼光谱仪、拉曼光谱仪、电化学工作站、(紫外、可见、近红外)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,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。围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、课程设计和专业实验,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实验项目。
该专业先后与1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建设有河南省校外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,具有扎实的产学研合作基础,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、提供就业条件。
该专业注重升学就业,年均就业率为95%,专业考研录取率已连续3年保持45%左右,2025届38名毕业生有17人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。

学生毕业答辩


学生实习现场和实习答辩


导师与学生座谈和实验安全指导


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热重-红外联用仪